“機器人在地道中來回絡繹,大屏顯現著各類數據,像樂高模型相同自由組合。”這不是電影中的科幻場景,而是坐落地下幾十米深的電纜地道。5月22日,全國首個依據泛在電力物聯網理念的人工智能高壓電纜地道——220千伏寧莫線電纜地道,完結晉級改造投入運轉。南京供電公司相關作業人員表明,高壓電纜地道在城市電網運送中發揮至關重要的效果,具有保證線路安全、節省城市空間資源、綠色環保等長處。
“最強大腦”建立數據樂高
“就像人的各條中樞神經相同,晉級后的地道中安置了溫度、濕度、部分放電等各類感知設備和智能巡檢機器人、人員精確定位等高精尖設備。”南京供電公司電纜運檢室該項目擔任人趙軒介紹。以往因為各種感知設備的規范、協議不相同,收集的數據彼此穿插、無法相關,形成了一個個數據孤島。

2019年頭,在電纜地道晉級改造作業中,電纜室立異提出“數據樂高”理念,構建國內首個電纜精益化辦理體系,一致數據接口,打破數據壁壘,打造數據處理最強大腦。
經過處理,電纜地道中53類800多臺感知設備實時收集的近千條信息被自動整合為11類監測信息。相相關的設備之間還能夠彼此校驗、自主剖析判斷,完結邊際核算,得到直觀、立體、精確的信息。“僅地道防火這一項,就能夠經過環境溫度、地道煙感、救活機器人等多重設備進行歸納剖析處理,有用發現和消除火災危險。”擔任該地道運檢作業的電纜室檢修班班長鄧鵬介紹。
歸納運用不同的數據,該體系現已建立出“人員定位與應急指揮”“電纜設備自動預警”“運轉環境智能監控”等五個使用場景。趙軒表明,下一步將提高大數據剖析、核算、整合才能,探究日常運檢場景與動力物聯場景的符合點,打造靈敏組合的數據“樂高模型”。
220千伏寧莫線電纜地道內經過安置通訊光纖和設備電力無線專網兩種方法,保證地道內信號全面掩蓋,運維人員可在地道內經過專網電話或巡檢PDA與外界取得聯絡,及時報告內部情況。
可依托的救生員 保證地下安全
剛進入地道設備區,一臺黃色小車映入眼簾。“這是電纜地道智能巡檢車,能夠帶著紅外、接地電流、部分放電等各類檢測設備,方便了日常巡檢。”電纜室電纜運維一班班長王浩說道。
在地道內,還安置有智能巡檢機器人、智能接地箱、測溫光纖等設備。經過運用“人機協同立體巡檢”,機器人可代替人工自主巡檢電纜地道,也可由人工乘坐巡檢車展開巡檢,隨時查驗機器發現的危險。
“電纜地道都在地下幾十米處,這兒沒有手機信號,無法與外界聯絡,一旦呈現緊急情況無法及時避險。”運維人員葉冠豪說。此次改造在地道內完結了電力4G無線專網掩蓋,為作業人員裝備了智能安全帽和手持智能PDA等設備。
據了解,智能安全帽可完結對作業人員的定位辦理,現場攝像設備可自動識別人員身份及行為。當地道內發作火災、線路毛病等緊急情況時,各類監測體系將自動完結信息匯總并進行報警,就像救生員相同,為地道內運維人員自動規劃逃生道路。
與此一起,救生員還會經過地道頂部的箭頭指示及手持終端進行路標指引,將內部情況傳輸至外部指揮中心。“地道內的一切設備信息經過邊際物聯署理,進行就地聚集、處理,完結了人、設備、環境辦理的區域自治,保證了巡檢的安全高效。”趙軒介紹道。
當感知設備完結數據收集并進行大數據處理剖析后,坐落地道K2工井負一層的顯現屏順次展現人員定位與應急指揮、人機協同立體巡檢、電纜設備自動預警等使用場景。
24小時“管家” 看護電網安全

220千伏寧莫線電纜地道投運于2016年9月,總長5.879公里,下穿秦淮河、國防園、明城墻、清涼山公園等地,為南京城區東西環網輸電線路主通道。
在談到晉級改造后的電纜地道有何不一起,全國勞模、電纜專業領軍人物陳德風深有感觸,他表明:“我參加電纜工程建造三十多年,這是我見證的科技含量最高、高精尖設備最多、健康水平最好的電纜地道,它根本完結了自我感知、自我運檢,真實完結了泛在物聯。”
“曩昔咱們依據設備情況制定巡檢方案,發現電纜設備反常和缺點。受巡檢周期影響,無法實時把握設備運轉狀況。”有著30多年一線運維經歷的老師傅錢建新說。一條220千伏高壓電纜線路,假如發作線路毛病,至少將影響全市上百家公司、上萬戶居民的安穩用電,不只會形成嚴峻的負面影響,還將導致數千萬元丟失。
南京供電公司電纜室擔任人王東海介紹,晉級后的寧莫線地道使用氣體、水位、外力損壞、溫度等多類數字化、智能化在線監測設備,使用多元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發掘算法,完結了電纜地道和線路狀況的實時深度感知。“現如今,咱們的作業人員在電纜運轉監控中心就能夠實時監測電纜地道的各類數據。”王東海說道。
依托人工智能,完結了電纜線路運檢形式從“過后檢修”到“事前確診”的實質革新,大幅提高了線路健康水平。未來二十年,這條地道將是南京市區的東西環網供電大動脈,直接帶來的經濟效益將達數十億。
|